南沙招聘网 > 资讯 > 南沙资讯 > 文章详情

南沙帮扶工作队伍激活红色基因助力当地走向产业振兴之路

阅读次数:9122019-08-21 10:47

当年“红军薯” 今成“香饽饽”

  梅州是广东唯一全域纳入原中央苏区范围的地级市,红色基因深植于这片土地的血脉之中。在南沙对口帮扶的梅州平远、蕉岭,也埋藏着许多动人的红色故事:当年食盐、布匹等物资曾沿着途径平远的红色交通线,源源不断地运输到中央苏区;游击队、武工队等红色武装的秘密斗争,在许多村落留下了清晰可辨的痕迹。

  数十载岁月转瞬即逝,宝贵的红色遗产如今成了平远、蕉岭两个原中央苏区县振兴发展的动力。在南沙区帮扶工作队伍的协助支持下,平远、蕉岭的红色基因被激活,当年百姓送给红军的红薯,如今成为村民增收的“香饽饽”;历经沧桑的革命遗迹正在焕发新光彩,照耀革命老区、中央苏区的振兴之路越走越宽敞。

大柘镇黄沙村曾是梅平武工队在平远的革命根据地,如 今这里正在全力推进“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建设。

  红色品牌

  打造“石正苏区”红薯产业

  平远县位于赣闽粤三省的交界处,是连接赣南、闽西、粤东北的重要枢纽。1929年至1930年,红四军三进平远,在这里播撒下红色火种,也留下了许多苏区军民鱼水情深的故事。

  “列宁路”上送红薯

  平远县石正镇安南村马赤一带,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是红军的主要游击区,如今仍保存了红军游击队赣南挺进队的活动旧址。在老一辈村民记忆中,当地还有一段山路与红军息息相关。

  当年在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下,赣南地区的大米、茶叶、土纸、木材等物资,通过水、陆两路从江西寻乌县吉潭、留车、岑峰经平远的差干、仁居、八尺、石正等地,向广东的梅县、潮州、惠州等地输出,为中央苏区换取百货商品。

  其中,从平远石正至寻乌岑峰村的这段山路,曾为解决中央苏区军民的后勤补给发挥过重大作用。“沿着山脚那条路一直往前,翻过山,再过一个水库,就到了江西。这段被称为‘列宁路’。”安南村党支部书记涂仁亮指着对面的山丘说,听村里老人回忆,当年安南村的老百姓还通过“列宁路”给红军送过红薯等粮食。

平远县石正镇安南村正积极发展红薯产业,通过红色文化资源赋能帮扶产业。

  红薯产业助力村民增收

  数十年过去了,昔日送给红军的口粮,现在成了为村民增收的“香饽饽”。8月初正是红薯育苗的时节,安南村沙罗塘村小组组长王玉香正在田里割红薯苗。

  作为广东省定贫困村之一,安南村在南沙区精准扶贫干部队伍的帮扶下正积极发展红薯产业,通过红色文化资源赋能帮扶产业。“安南村土质好,种出的红薯膳食纤维高,同时含有硒元素,这在绿色食品市场很受追捧。”安南村驻村第一书记朱伟业说道。

  2016年,南沙帮扶工作队伍开始在村里推动扩繁、推广本地红薯品种“鸡心红”,同时成立石正镇安南村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村民参与红薯产业项目。

  “以前红薯不好卖,家里零零散散种一点,多数拿来喂鱼喂鸡。”王玉香说道,现在南沙区的驻村扶贫干部和村委协助提供种养技术,还帮村民找到销路,一斤红薯至少能卖出1.5元的价钱。“现在我们家种了10亩‘鸡心红’,每亩能收获3000斤红薯,去年单靠卖红薯就有4、5万元的进账。”

平远县石正镇安南村正积极发展红薯产业,通过红色文化资源赋能帮扶产业。

  擦亮苏区红薯品牌

  目前,安南村种植红薯面积共计超过150亩,预计今年产量能达到45万斤,市场均价约2元/斤。这些红薯将分别通过客商上门收购、对接电商平台及连锁超市等各种渠道,出现在梅州、深圳、广州等地的贸易市场。

  不仅如此,安南村的结对帮扶单位南沙区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还在当地开展保价收购等购销活动,从2016年至今已累计帮助村民销售红薯及红薯干超过10.3万斤,助力贫困户增产增收。

  依托好山好水和红色故事,安南村正努力塑造“石正苏区红薯”品牌,计划将产自原中央苏区的“红军薯”推向更大市场。在村里新开垦的六十多亩红薯田里,周边的路基和水渠刚刚修好,遥遥便可望见当年“列宁路”穿过的山丘。

  红色旅游

  500米“红色栈道” 唤醒黄沙村革命记忆

  在距离安南村不到20公里的大柘镇黄沙村,也是原中央苏区红色秘密交通线上的一站,同时是梅平武工队在平远的革命根据地,曾在战争年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今这里正在全力推进“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建设,打造红色旅游项目。在当地发掘保护红色资源的过程中,也不乏南沙驻村扶贫干部的身影。

  重温历史:

  追寻红色报刊原件

  在梅平武工队旧址纪念馆内,一份落款“曙光报社印发”的报纸影印件格外引人注目:

  「梅北讯」本二月廿三日晚,人民解放军粤东支队某部,以优势兵力突攻石扇反动堡垒一伪自卫队,经十分钟剧战后,全部解决,生俘分队长以下官兵七十名……

在梅平武工队旧址纪念馆,一份落款“曙光报社印发”的报纸影印件格外引人注目。

  这份手刻刊印的红色报刊《曙光报》,出自解放战争时期大柘镇的进步社团组织曙光社,该社团由20多名黄沙村进步青年组织成立。1949年5月,《曙光报》编辑部秘密迁移到黄沙村革命群众家中,报纸通过各种渠道向敌占区发行,宣传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及解放军的战场捷报,鼓舞了敌后斗争的士气。

  “2017年底我听村里的党员说,以前黄沙村还印发过革命报纸,追问下来才知道叫《曙光报》。”上一轮南沙区派驻黄沙村的扶贫干部黄志军回忆道,红色文物是革命历史的佐证,要是能找到报纸原件那就太好了。

  黄志军跟当时的黄沙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一商量,将这个诉求传达给了平远县委党史研究室,后来几度辗转,历时三个月终于在广东省档案馆找到了《曙光报》的原件。如今,这份报纸的珍贵影印件就躺在纪念馆的陈列柜里,静待人们来探访70年前的红色剪影。

俯瞰平远县石正镇安南村。

  为民解忧:

  水圳成“红色栈道”基底

  离梅平武工队旧址不远处,灰瓦白墙的姚平山烈士故居十分显眼,这里纪念着一位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的黄沙村籍战士。连接起这两个纪念馆的,则是黄沙村精心打造的“红色栈道”。巧的是,这栈道正是在南沙区帮扶的水圳项目基础上建成的。

  “这其实是个无心插柳的故事,起初是南沙驻村扶贫干部想给村里解决水圳久年失修的问题。”大柘镇党委组织委员谢中伟说道。早在几年前,黄沙村岗子下至下角山一段的大排灌圳便是让村民头疼的难题。水圳常年堵塞,一到雨季,稻田的水来不及排出去,直接漫过田埂;而到了旱季,外面的水也很难引入田里进行灌溉。

  为此,南沙区驻村扶贫队伍投入25.8万元为当地维修500米水圳,2018年建成后直接惠及周边100多亩田地。而在黄沙村启动“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时,这个恰巧串联起了梅平武工队旧址和姚平山烈士故居两个革命遗址的水圳,自然而然地成为“红色栈道”的一部分,被纳入黄沙村正在布局的红色旅游线路版图之中。

  记者手记

  红色基因助力老区苏区脱贫攻坚

  梅州平远、蕉岭均为原中央苏区县,在南沙对口帮扶的35条相对贫困村里,保留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在推动革命老区、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背景下,这些红色遗产为南沙区助力当地脱贫攻坚提供了新的思路。

  如何盘活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发掘红色遗迹、发展生态旅游项目是一些“红色村”的探索方向。目前,平远县大柘镇黄沙村正在修缮革命纪念馆、古驿道等革命遗址,计划连片打造红色旅游线路;同为“红色村”的蕉岭县三圳镇东岭村,在三山蓝坊肚战斗遗址旁建起了特色民宿,将丰富的红色军旅元素融入其中。

  革命文物资源整合保护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既是对红色传统的继承,更是老区苏区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新机遇。如今,前往东岭村、黄沙村追寻红色足迹的游人逐步增多,红色旅游产业项目能在多大程度上带动贫困村发展?这个答案令人期待。

  撰文:南沙新区报记者余丽颖

  摄影:南沙新区报记者刘伟

文章来源: 南沙招聘网 https://ns.goodjob.cn,转载请注明。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