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招聘网 > 资讯 > 南沙资讯 > 文章详情

南沙湿地今年再添5种鸟 历年记载200余种成“鸟类天堂”

阅读次数:22222018-05-29 10:18

索索芦苇荡 啾啾鸟鸣声

  南沙湿地,位居广州之南,坐拥曲水芦苇荡,万顷荷色美,凭借良好的红树林资源,获得“广州之肾”的美誉。因地处候鸟迁徙路线之上,每年冬天,这里都有近10万只候鸟来此避寒。落栖处,啼声婉转;振翅间,盖地铺天。“百啭千声随意移”的美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幅,成了南沙湿地最大的特色。

苍鹭

  “在这里,鸟与环境是主角,人只是服务者。”南沙湿地景区相关负责人说,以鸟为本,而非以人为本,是景区设计维护的重要理念,“尊重鸟类,就是尊重自然”。

  如今的南沙湿地,被誉为“鸟类五星级的家”。去年,鸟类爱好者在此一口气拍到了40只濒危的黑脸琵鹭,更令这里的生态环境名声大振。然而,如果追溯回几十年前,你会发现,这里原不是最适合鸟儿栖居的地方。

  “30年前,这里是沙洲滩涂,没有那么舒服的环境让鸟儿居住。直到上世纪围海造田,才有了如今的沙田水乡。”

  万珺,南沙湿地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营销部经理,曾在广州南沙围垦开发公司工作。对于这片湿地的前世今生,他向记者娓娓道来:“这里,被人们称为广州最年轻的土地。”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南沙是有围海造陆任务的。围,就是人造的陆地。两围夹一涌,陆地慢慢伸展。南沙湿地一期在十八东围,二期在十八西围。二十涌南边,是最年轻的一围,陆地与大海于此衔接,滔滔珠江水在此奔腾入海。再往南,就是伶仃洋了。”

  当年造围,南沙围垦开发公司保持了农耕水养的产业结构和土地的原始状态,在沙尾垦区几万亩农田上广植甘蔗、荷花,吸引候鸟来此居停。到了上世纪90年代,围垦人逐渐注意到湿地这一生态优质资源不可多得,就有意识地进行人工改造,开挖河道,放养鱼虾水产,在围内种植红树、芦苇等植物,渐渐营造出一个日趋成熟的湿地生态系统。于是,才有了今天万鸟投林的壮丽景色。

池鹭爱水边觅食,而且吃得飞快。

  如果说,南沙湿地引鸟的生态条件,是人类尊重环境的结果;那么,南沙的地理条件,则是大自然对这方福地的馈赠——在漫长的东亚泛太平洋候鸟迁徙路线上,南沙湿地恰好成为重要一点。鸟儿们爱在此觅食,也乐于在这丛林水泽间休养生息。天长日久,这里便成为珠江三角洲的“候鸟天堂”了。

  有人做过统计,每年,南沙湿地会吸引十多万只候鸟前来过冬,占广州候鸟总数的50%以上。另外,常驻湿地的鸟类也有两万多只。广东省生物资源研究所监测发现的鸟类有180种。综合历年数据及文献,共记录到鸟类200余种。

  “今年刚来了5种新客人,包括蓝翡翠、绿鹭、家八哥、小灰山椒鸟,还有‘网红’戴胜”,万珺说,现在南沙湿地是苍鹭、白鹭、夜鹭、东方白鹳、黑翅长脚鹬、燕鸥等鸟类的天堂。此外,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白尾海雕以及二级保护鸟类黑脸琵鹭等也在此停歇。2015年~2016年,这里发现黑脸琵鹭20只,2017年发现24只,2018年增加到40只。

  “这是南沙湿地生态年年改善的结果。鸟类迁徙,就是为了寻找适合繁殖生息的地方,如果它认为这个地方适合,就住下来不走了。”万珺说。

  给鸟类“五星级的家”

  栖:红树密林百鸟归

  “南沙湿地的生态系统,当年是经过精心布局的,分为休息区、觅食区和活动区”,万珺说,这种设计,让鸟儿在湿地之内便可以活得悠闲自得。

  为了让记者一行感受分区的效果,万珺特别带大家坐船走访。船在河中行,两岸是茂密的红树林,林间窝巢密布,鸟鸣呦呦——这,便是湿地的红树林休息区了。

白鹭,南沙湿地常见的涉禽,喜欢在浅水中捕食鱼虾。

白鹭,南沙湿地常见的涉禽,喜欢在浅水中捕食鱼虾。

  “听!前面是鹭鸟的巢区。”船长小声说,同时用手势提醒大家安静。小船悄然前行,红树林愈发茂密,枝叶层叠间闪过点点白与灰,那便是白鹭和它们的碟形巢。

  “筑巢区域,每年都会变动。”万珺说,鸟类选择红树林休息,是因为林木遮挡,可以防御猛禽的袭击。目前,南沙湿地核心区域共有1100多亩红树林,有秋茄、无瓣海桑、海南海桑等11个品种。鹭鸟多在无瓣海桑上面筑巢;也经常飞到银叶树、海芒果、水黄皮、杨叶肖槿等半红树区域栖息。

白鹭宝宝在红树林出生。

  “红树林被称为‘海洋卫士、绿色长城’,除了可以为鸟类提供筑巢区,还承担起守卫湿地安全的重任。南沙湿地容易受台风吹袭。红树林的气根很发达,牢牢抓住土地,构成了抗击台风的第一道屏障。”万珺说。

  食:千亩浅滩鱼虾肥

  南沙湿地有1200多亩的浅滩,与周边大小鱼塘组成了鸟类的觅食区,也就是鸟的“食堂”。

  “你们看,浅滩有一片大的,还有数个小的,就像餐厅的大堂和包间,中间用红树林隔开。”万珺笑着介绍说,浅滩区域会定时抽水放水,确保水位在几厘米到十几厘米高,方便鸟类站在水中觅食。

白鹭,南沙湿地常见的涉禽,喜欢在浅水中捕食鱼虾。

  湿地景区共有大小水闸11个,与珠江和狮子洋相连。水体属于咸淡相杂的活水。每次开闸时,也会有很多鱼类游进来——这,也是浅滩成为鸟儿食堂的原因。

  万珺说,鸟类以鱼为主食。除了天然游鱼之外,每两年,农林部门都会在南沙湿地开展一次增殖放流活动,品种包括花鲈、黄鳍鲷、黑鲷、刀额新对虾、长毛对虾、锯缘青蟹等水生生物,一次放流数量都在七百万尾,为鸟儿补充食粮。

  当然,浅滩里也免不了大自然弱肉强食的情景。万珺说,这里常有燕隼、白尾海雕等猛禽出没,不但吃鱼,也吃处于食物链低端的鸟类,“这是生态环境好的表现,也可以促进鸟群优胜劣汰,健康发展。”

  戏:荷塘鹭立水鸡飞

  芦苇荡、荷花池、矮林区构成了鸟类的活动,让它们休憩玩耍,锻炼技能。“在这些区域,经常能看到鸟妈妈带着鸟宝宝在戏水。”

  在芦苇荡水道中,记者就偶遇了一只黑水鸡妈妈携宝宝出游。看见有船,鸡妈妈“很不地道”地率先溜了,“小黑”焦急追赶,但任凭怎样用力,还是游不了多远。为了安抚可怜的“小黑”,船长赶紧熄火,耐心等“小黑”慢慢游回妈妈身边,才悄悄驶离。

  “这种情况很少见。平时,我们会努力保证鸟儿不受人类惊扰,所以许多鸟儿都不是很怕人,因为它们知道,人类是不会伤害自己的。”万珺说,矮林区的植物也会给鸟类带来安全感,如桐花树、木榄、秋茄、老鼠簕、荷花、睡莲等,既丰富了湿地的林相,也为鸟类提供了栖息空间。

水雉尾羽漂亮,故名“水凤凰”。

  “湿地种植荷花后,就引来了有‘水凤凰’之称的水雉。”万珺说,一位观鸟团负责人曾告诉他,过去他们观察水雉都要去省外,没想到现在南沙湿地也有了,“每逢夏季他们就来,从来没有失望过”。

  在开阔的区域,偶尔还会出现一种很“执著”的鸟,名叫苍鹭。它可以站着数小时一动不动,等鱼来,迅速伸颈啄之,故有“长脖老等”的诨号。“很多游客看到它,都以为是假鸟雕塑,等它一动,游客才缓过神来。”

  优化游憩环境

  保护湿地生态

  大众旅游时代,湿地旅游兴旺。人在湿地活动中该扮演怎样的角色?管理部门又该如何构建更为和谐的人与湿地的关系呢?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学者梁明珠、刘志宏在研究中指出,湿地景区是广州结构性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珠江两岸城市群交会处重要的开敞空间。湿地为市民提供了游憩、观鸟的场所,营造了和谐宜居的环境,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白鹭,南沙湿地常见的涉禽,喜欢在浅水中捕食鱼虾。

  但是,大量游客的涌入,会对游憩资源和自然生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湿地水禽极易被惊扰和驱散,红树林的引进和培育会受到人类活动的限制,动植物生态群落的规律和复杂性一直在发生变化。这一切,都与游客对游憩资源的使用程度紧密相关。

  梁明珠、刘志宏认为, 游憩活动对湿地景区带来的冲击主要有3种,分别是:生态环境冲击、 游客冲突和设施管理冲击。从这三点出发,加强对于游憩行为的管理,可以缓解湿地游憩需求和游憩资源保护的矛盾。

  一方面,湿地景区管理部门要控制游憩的区域范围,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冲击。通过划定功能分区(如核心保育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对湿地景区的游憩场景进行管理,保证适度敏感性控制距离,并建立动态跟踪机制,监测生态群落的变化。

  此外,还要加强对游客行为的管理和对景区设施的维护。管理部门要实时关注游客休憩需求,旺季可增加游览设施的供给,提高主要游览线路的承载力,并相对控制游客数量,营造高品质的游憩环境,增加其再次游览和向他人推荐的意愿。通过这些措施,帮助湿地景区实现游憩资源利用最大化和资源保护的双赢。对此,南沙湿地的做法可以作为借鉴。

  神经太过大条

  黑脸琵鹭濒危

  近年来,它们是南沙湿地的“流量担当”,很多观鸟者都是冲着它们而来。

  “每年1月20日~21日是黑脸琵鹭全球同步调查日。大家在各地同时观测它们的数量。也就是在这两天,我们在景区内抓拍到一张图片,图里至少有35只黑脸琵鹭!”万珺自豪地说,消息一出,引来了广东省生物资源研究所的专业人员。他们蹲守两天,确定观察到的黑脸琵鹭竟达40只。

黑脸琵鹭觅食爱左右晃动头部,状如扫地,对于发烧友来说是难得一见的趣景。黎旭阳摄(资料图片)

  这是什么概念?据2017年数据显示,全球黑脸琵鹭仅有3951只,而南沙湿地竟独占1%,这是非常难得的。

  仔细看黑脸琵鹭的外形,你会觉得,这鸟似乎没什么毛病,不就是长着一张“黑脸”和汤匙状的长嘴嘛!又不碍事,怎么会闹到濒危呢?

  打开话匣子的万珺笑着说,这鸟的神经相当大条,“就说抓鱼吧,动作迟缓就算了,还拿嘴巴在水里像扫地一样左右晃荡,把鱼儿都吓跑了。觅完食,它又喜欢睡觉,不像其他鸟儿躲躲藏藏在树林里睡——光天化日之下,它就直接站在浅滩里睡,把头埋在翅膀底下,被人卖了都不知道”,万珺说,因此,黑脸琵鹭被称为“水中大熊猫”,憨态可爱,甚至有些搞笑,但也正是这种习性,造成了它们濒危的命运。

  统筹/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梁倩薇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桂来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燕(除署名外)

  视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滕惠琦、李凡丁、张延

文章来源: 南沙招聘网 https://ns.goodjob.cn,转载请注明。

搜索